在高端医疗器械国产替代浪潮席卷各细分领域时,口腔手术机器人行业呈现出独树一帜的发展格局。
2025年以来,随着雅客智慧、柳叶刀机器人、柏惠维康旗下的口腔手术机器人获批,截至目前国内已有13款口腔手术机器人(不含单一导航系统),全部为国产。国产品牌不仅实现了对国内市场的“独占”,更积极推进出海,以期在全球市场占据先发优势。
国产口腔手术机器人“独霸”市场
2025年以来,国内口腔手术机器人行业迎来获批高峰,雅客智慧、柳叶刀机器人、柏惠维康等企业的新款产品相继通过NMPA审批。截至目前,国内已获批上市的口腔手术机器人达13款。其中,雅客智慧的首款口腔手术机器人2021年作为创新医疗器械获批,意味着国产产品在技术创新性上获得监管认可。
当前,绝大多数口腔手术机器人的适用范围均为种植手术,主要优势体现在高精度和微创等方面。口腔内构造精细复杂,口腔手术机器人可帮助医生实现更清晰和全面的视野,进行更精确的定位,并缩小种植切口、减少疼痛和术后肿胀、愈合时间更快,提升种植牙的长期成功率;能更好地辅助医生完成半口全口牙齿缺失、牙槽骨骨量严重不足等复杂病例的精准种植手术。

已获批的国产口腔手术机器人(不含单一导航系统),资料来源:国家药监局
国产产品的技术突破集中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核心部件的全面国产化。以柳叶刀机器人为例,2025年获批的第二代产品已实现关键部件的国产替代。这一转变不仅带来了显著的成本优势,使设备价格更具市场竞争力,更提升了供应链的可控性与技术迭代效率,为产品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奠定了基础。
二是功能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拓展。早期口腔手术机器人几乎全部聚焦于口腔种植手术,而随着技术成熟,头部企业开始突破单一适应症限制。雅客智慧2025年获批的新款机器人,已将适应症拓展至牙体牙髓手术、埋伏牙拔除、自体牙移植等多个领域。
与腹腔镜、骨科等其他手术机器人领域“进口先入为主、国产逐步替代”的传统格局不同,口腔手术机器人赛道自发展之初便呈现“国产独霸”的特征,目前尚无任何进口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当然,全球市场上并非没有同类产品,其中最为知名的是美国Neocis公司旗下的Yomi口腔手术机器人,这是FDA批准的首个也是截至目前唯一一个种植机器人,Neocis公司。自2016获批后,Yomi的商业化区域主要集中在美国。
国内市场渗透仍需破局
随着国内多款产品陆续获批,目前已有不少设备进入商业化阶段,逐步以头部公立医院为切入点推向市场,但无论从产品功能还是商业化路径来看,都还需进一步突破。
据中国政府采购网数据,2022年以来,口腔手术机器人采购量逐年增长,成交价约在180万元-300万元区间。其中,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武汉大学口腔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等口腔公立医院已引进这类产品;雅客智慧、柏惠维康、迪凯尔等企业的产品中标数量较高。头部医院在医疗技术、资金实力等方面具备优势,还能通过机器人辅助的疑难病例验证产品应用能力,因此一直是创新产品市场拓展初期的重点覆盖对象。
作为较早进入商业化阶段的企业之一,雅客智慧2025年7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旗下的口腔手术机器人已累计完成超1万例临床手术,这些产品已应用于全国300余家公立医院与50余家民营门诊。
上述数据不仅展现了当前口腔手术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立与民营医疗机构采购意愿的差异。翻阅多家口腔上市公司财报及其他公开信息,关于口腔手术机器人应用的描述极少。动脉网在行业交流中了解到,作为支撑口腔种植服务的“半边天”,民营医疗机构对口腔手术机器人多持观望态度。
整体来看,尽管国产口腔手术机器人在技术研发与市场开拓上取得显著进展,且无进口产品的竞争压力,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核心症结在于行业当前存在两组突出的不平衡关系:医生操作成本与临床收益的不平衡,设备资金投入与运营回报的不平衡。
首先是医生端操作成本与临床获益的平衡难题。
鼎植口腔总裁、口腔种植专家黎强表示,由于每位患者病情差距大,机器人规划的智能化与个性化程度还不够,医生需深度参与到种植方案设计中,采用种植机器人辅助时,术前数据处理与路径规划耗时较长。“如果从术前规划开始算整体的手术时间,经验丰富的医生速度甚至比机器人还更快,目前机器人技术尚未成熟到能够普遍提高生产力的地步。”
种植牙集采全面落地后,口腔医疗机构种植量普遍增长,流程与效率问题直接限制了种植手术机器人的应用。
从临床获益来看,口腔手术机器人的核心优势在于精准和微创。不过,与腹腔镜、神外、骨科等手术机器人相比,这些优势的刚需程度还不够高。“自由手种植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的误差及切口,并不会对手术成功率造成显著影响。”黎强表示。
此外,医生和患者对手术安全性的担忧,也影响了种植机器人的接受度。机器人系统可捕捉和响应患者口腔的微小动作,若患者的体位发生了移动,机器人也会跟随患者到新的位置,确保种植体的精确放置;当患者动作幅度过大、超出特定的预设值时,系统则自动开启急停模式,防止手术意外。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医生表示担忧:口腔种植与许多外科手术不同,
患者无需处于全身麻醉状态,任何动作都可能导致手术状况的不确定性。
其次是设备资金投入与运行产出之间的不匹配,这将直接影响医疗机构的采购意愿。
黎强谈到,200万元对民营口腔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设备的后续产出还可能难以覆盖这笔支出。“种植手术机器人或种植导航,每颗牙会产生100多元的定位耗材费用。集采落地后,种植牙价格大幅下降,甚至进入价格内卷阶段,许多患者并不愿意为技术溢价或微创手术买单,如果机构自己用,就意味着做得多亏得多。”
此外,政策支撑的缺失,也是导致口腔手术机器人商业化困境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也是口腔手术机器人的收费编码在多数地区尚未设立,医疗机构引进设备后,难以通过合规收费回收成本,进一步抑制了市场需求。
综合来看,即便没有进口产品竞争,国产口腔手术机器人要想更好地打开国内市场局面,仍需进一步优化产品功能,包括缩短整体手术时间、提高系统流畅度、优化医生操作体验等,以及在商业化路径上继续下功夫。
海外市场已成为重要出路
在柳叶刀机器人营销总经理姚峋看来,虽然行业面临挑战,但手术机器人仍是口腔医疗智能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除了进一步满足临床需求之外,包括缓解医生资源短缺现状、为年轻医生提供标准化培训平台等。技术与功能迭代、多元化的盈利模式探索,是行业下一步的主要任务。
目前,口腔手术机器人技术功能的多元化已成为一大趋势,前文谈到的从种植领域向牙体牙髓、埋伏牙拔除等手术延伸,已经是一个开始。多样化的手术场景能提升医疗机构设备使用率,进而降低单位采购成本。同时,口腔医疗领域智能化空间广阔,手术机器人提供的或许不只是单一解决方案,未来甚至可能向平台化方向发展。
盈利模式方面,姚峋坦言,目前行业内仍在积极尝试中,耗材定价需平衡患者可负担性与企业可持续性,也需创新售后服务模式等。行业共识是,先提升设备装机量,逐步完善盈利点。
来看Yomi的商业化路径:与传统手术机器人依赖大型医院的模式不同,Neocis公司将Yomi的推广重点放在私人牙科诊所。Neocis联合创始人曾表示,这意味着,必须让昂贵的机器人技术变得更普惠。
当然,美国拥有不同的口腔医疗服务体系、支付体系与患者认知,Yomi的商业化路径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国内。不过,Yomi仍能带来启发:对许多民营医疗机构而言,口腔手术机器人前期一次性采购成本高,是限制其使用的一大主因,那么,要想快速打开这“半边天”的市场,或许可以降低前期采购投入,以提升装机量,为后续盈利空间开拓打下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布局海外市场已成为国产口腔手术机器人企业的重要选择。
从价格体系来看,海外种植牙的服务价格远高于国内,为技术溢价提供了空间。黎强指出,欧美市场的种植牙收费约为国内的8-10倍,患者更愿意为技术创新与手术质量买单,商业保险对新技术的覆盖比例较高,因此,医疗机构的投入产出比更容易平衡。此外,海外市场许多国家的种植量相对更少,医生有更充裕的时间使用新产品、新技术。
从市场认可度来看,以Yomi为代表的口腔手术机器人已经在海外建立起一定的市场认知。据Neocis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Yomi于2017年卖出了首台设备后,到2019年辅助医生完成1000例种植手术,此后几年里应用病例快速增长,2024年已增长至3.5万。浏览美国部分牙科诊所官网还可发现,Yomi机器人已成为其宣传服务优势的重要标签。

Yomi机器人应用案例数的增长情况,数据来源:Neocis公司官网
姚峋认为,与国内市场相比,海外市场为口腔手术机器人提供了更成熟的发展环境。2025年6月,柳叶刀机器人完成A+轮融资,资金将用于跨科室国产化手术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后续产品研发迭代及全球化商业布局。“在海外推广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等产品时,公司已从经销商处了解到海外对口腔手术机器人的迫切需求。在经销商推动下,我们的口腔手术机器人已开始在南美等地展示。”
2025年7月,雅客智慧的口腔种植机器人则获得CE认证,成为“目前已知首个获CE认证口腔手术机器人”,正式开启国际化之路。
纵观当前格局,口腔手术机器人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对企业而言,需始终聚焦医生与患者核心需求,以临床痛点为技术迭代方向,并在国内外市场因地制宜,制定灵活的市场策略。
在全球市场内,国内头部企业与美国Yomi等公司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并未产生其他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显著差距。未来,国产产品能否在口腔手术领域跑出类似“达芬奇”机器人的全球标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