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午门展览现场排队人群;右:“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官方海报
图、文 | 李莞潸 编辑 | 许柏成
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时至今岁,刚好百年。
全民期待的“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于2025年9月30日正式亮相,展出至12月30日止。院藏200件(套)文物被分为“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大篇章,于午门展厅静候八方来客,与君一同回首故宫博物院的百年发展历程。其中,“国宝中的国宝”《清明上河图》时隔十年再次全卷展出,全展期仅至2025年10月29日。
传世书画云集,不止《清明上河图》
上来咱们直接先聊万众瞩目的《清明上河图》。
自改革开放以来,《清明上河图》之前曾展出过五次:
2002年,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联合举办“千年遗珍国宝展”
2005年,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
2007年,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
2012年,迎接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
2015年,在“石渠宝笈: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特展”上,《清明上河图》全卷首次向世人展开。
今年的“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大展,是《清明上河图》在历史上第二次面向大众全卷展示。
《清明上河图》的展示现场
上图左为《清明上河图》现场排队的观展队伍,右图则是在现场看画时用手机匆匆拍照留下的一影。镜头有些许反光,现场看时不太存在这个问题。《清明上河图》是好看的,那是一种奇妙的“好看”,现场短短的两三分钟之内觉察不到什么“震撼”“当头一棒”之类的词儿,也不会想“杰作”、技法之类,全部的观感是细微、向内的。展厅里人多声杂,像是转瞬间就被吸收掉了,眼前的世界全已入画。再反应过来时,已经走到了卷尾。时隔两日,写下这段文字,反倒如同大梦方醒……也许这是《清明上河图》的魔法吧,它本就属于“传奇”。
左:发现《清明上河图》的“老辽博”;右:发现《清明上河图》的杨仁恺先生
《清明上河图》重新被发现的历史本就是一段传奇。展厅中写道:“此卷初藏宋徽宗宣和内府,后迭经元明内府及严嵩、毕沅等人收藏,嘉庆时进入清宫,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1923年由溥杰携带出宫。1958年,由文化部文物管理局拨交故宫博物院。”注释图说里没明说的是,在清亡后,逊帝溥仪借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将《清明上河图》偷运出宫,这张画之后便在伪满洲国“首都”长春的“皇宫”里。日本投降后,溥仪把画丢在了长春机场,后被抗日联军发现于一木箱中。
左:2025“遇见老辽博”十一中秋开放周特别活动;右:老辽博一层主厅
1949年7月7日,沈阳十纬路26号(原为汤玉麟公馆)作为新中国的首座博物馆(东北博物馆,即“老辽博”)对外开放。1951年初,杨仁恺先生在老辽博堆积如山的“赝品”堆中“捞”出了消失800余年的《清明上河图》真迹。
“新清明上河图”共绘墙
国庆假期在沈阳刚好赶上“遇见老辽博”开放周的特别活动,现场最用心的活动设置应该是室外的这面“新清明上河图”共绘墙,历史与当下遥相呼应,艺术与生活和歌而鸣。
左:百年展上的《五牛图》卷首;右: 唐 韩滉《五牛图》卷(局部)
《清明上河图》展陈于故宫百年展的二号展厅“百年传承”内,这个展厅可谓众星云集,与《清明上河图》同样展至10月29日的还有唐代韩滉所作的《五牛图》。韩滉是注重农业发展、关心粮食和人民的宰相。作为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这幅作品不仅是韩滉的传世孤本,亦是存世为数寥寥几件唐代纸绢绘画真迹之一,其麻料纸质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
上:故宫百年大展上的《伯远帖》展示区;下:《伯远帖》(局部)
我参观时刚好是二号展厅一期与二期展品更换的最后一日,赶上末班车看到了王珣的《伯远帖》。作为现今存世为数不多的晋代书法真迹之一,《伯远帖》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称为“三希堂三宝”。《伯远帖》与《中秋帖》同样是被溥仪带出故宫,后被典当流落香港。1951年底,《伯远帖》与《中秋帖》由国家拨款从香港购回,后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这也开启了我国政府“营救”流散国宝的序幕。
上:故宫百年展上的《伯牙鼓琴图》卷;下:《诸上座帖》(局部)
与《伯远帖》同属一期的另外两幅作品,分别是元代王振朋的《伯牙鼓琴图》以及黄庭坚的草书珍品《诸上座帖》。其中,《伯牙鼓琴图》也曾于1923年被溥杰携带出宫,1958年由故宫博物院收购入藏;《诸上座帖》民国时流出宫外,几经流离后由张伯驹购藏,再捐赠给国家。
上:《上阳台帖》(局部),中:《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局部);下:刘松年画卢仝烹茶图卷(局部)
二期更换的三幅作品分别为李白传世唯一书迹《上阳台帖》、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刘松年(传)画卢仝烹茶图卷,展出时间为10月15日至10月29日。
纪昀手书《四库全书目录卷(史部)》展出现场
二展厅的书画作品还包括王翚《晚梧秋影图》、朱耷《墨荷图》、祝允明《饭苓赋》、仇英《莲溪渔隐图》等等,纪昀手书的《四库全书目录卷(史部)》也非常有意思。
唐 大圣遗音琴展出现场
文物星光璀璨,不止于书法绘画
故宫百年展中最受期待的书画多集中于二号展厅,但二号展厅不只书画精彩,唐代的那把大圣遗音琴也是一眼入魂。1925年,“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时于养心殿南库墙角发现此琴,当时弦轸皆失,琴身因漏雨结了灰白色的水垢,故将其登记为“破琴一张”。1947年,王世襄鉴其为唐琴,1949年交“琴坛国手”管平湖先生精心修复,唐琴风采得以重现,至今近八十载仍灿然生辉。
上:太和殿琉璃屋脊兽;下图分别为仙人和海马
全套的清康熙时期太和殿琉璃屋脊兽本次也亮相第二展厅,仙人打头阵,随后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列队排开、精神抖擞。中国古建上的脊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唯一能放十只脊兽的唯有等级最高的故宫太和殿。这套琉璃仙人、走兽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59)至三十六年(1697)间太和殿重建时烧造,是现今仅存的一套太和殿脊兽原件。
太和门细部彩色图、石阶细部图展出现场
本次百年展中与故宫建筑、设计相关的展品很值得观看,比如1940年代测绘的太和门图纸。当时担心北平古建筑因战火焚毁,“民国建筑规划的领路人”、时任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委托建筑师张镈主持,绘制了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的中轴线主要建筑实测图600余幅。历经岁月加持,展览现场的太和门细部彩色图、石阶细部图看起来别有韵味。
清 太和门款正吻(明清官式建筑中的正吻,是安放在正脊两端封护屋面前后坡交汇部位的防水构件,也是装饰构件)
清 保和殿片金龙天花(原位于故宫保和殿内,是天花彩画中的高等级做法)
太和门款正吻、保和殿正面龙天花、琉璃勾头&滴水&垂兽、康熙款临清砖(明清时期用于皇家建筑及北京城营建的御用城砖,经大运河运往北京)等,也都是让人愿意多学多看的知识点。
左上:商,亚醜方尊;右上:春秋,毛叔盘;下图:战国,青铜螭梁盉(原存颐和园)
一号展厅的青铜器值得打卡,有亚醜方尊(商)和毛叔盘(春秋),体型较小的青铜螭梁盉(战国)也值得一看再看。
春秋 青铜莲鹤方壶
全场重器非体型硕大的青铜莲鹤方壶莫属,该春秋时期的文物于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1950年调拨至故宫博物院。
青玉兽面纹璧,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大方壶无疑是三号展厅的重头戏,一进展厅那件硕大的青玉兽面纹璧更是蓬荜生辉,配合别出心裁的展陈设计,极其符合三展厅“万千气象”的主题。
象牙编织嵌象牙染雕兰菊纹团扇,清
画珐琅菱花式盆玉石玻璃桃实盆景
展览的亮点,还包括新时期时代红山文化的代表玉玦形龙、具有研究古人认识天象历程价值的铜镀金简平星盘仪(清康熙)。以及还有清宫繁缛美学的多件文物。
青玉描金云龙纹特罄-太簇,清 乾隆
百年展的最后一件文物“交由”乾隆皇帝来收尾。特磬是乾隆二十六年仿铸江西出土、供入朝廷的古钟镈钟之时,采用和田碧玉琢磨而成,以求金声玉振、条理终始、礼乐完备。由整块新疆和田青玉雕磨而成的特磬共计十二件,百年展上选的是第三件“太簇”,寓意万物动生、簇地而出——故宫百年,再启程,又将新生万物。
故宫百年,不止“百年守护”大展
“百年守护”大展固然值得期待,但十月的故宫绝不止有这一份精彩。珍宝馆内的宁寿宫花园(即为“乾隆花园”)正限时开放中,现场购买珍宝馆门票即可入内。
乾隆花园将开放至2025年10月31日
另一处绝对不容错过的则是位于神武门展厅的“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
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2025年10月1日-12月31日
该展览全面回顾抗战时期故宫博物院组织文物南迁的历程,正因无数人的努力,诸多文化瑰宝才能免遭战火损毁。
左:易培基致宋子文点函稿;右:关于移送文物至东郊民巷等租界区保存的呈文稿
寓字3350号南迁文物箱件(根据封条信息,可核知该箱件为第四批南迁文物箱件,其起运时间为1933年4月18日)
南迁展的文物也很有看点,比如原存于敬事房的北宋钧窑的花盆托是1950年第一批北返文物。
左:战国兽面纹瓦当;右:北宋,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托
展览中不乏重器,最打眼的是西周追簋。春秋的芮公壶(颐字第30号箱南迁文物)和战国的錞于(颐字第47号箱南迁文物)同样原存颐和园,也同样曾迁存乐山安谷。
左上:西周,追簋;左下:战国,錞于;右图:春秋,芮公壶
雍正时期的几件瓷器文物件件绝美,洗眼睛了。
上:左为青花兽耳委角方瓶(原存颐和园,颐字第204号箱南迁文物,曾迁存乐山安谷),右为仿官釉四方委角兽耳尊;下:清雍正,孔雀绿釉菊瓣式渣斗(原存太极殿,公字第238号箱南迁文物,曾迁存峨眉)
因展览太受期待,要想看到这些难得一见的国宝需要排队数小时。比如预约了下午场的观众,可能要到晚上才能看上《清明上河图》,但也因此多了一份福利。那就是故宫的日落与星夜。
16:30左右的神武门日落
临近17点闭馆的故宫
临近闭馆的太和殿前人潮已褪,夕阳打在狮子身上原来是这般模样,更从未见体验过如此安静的故宫。
夜晚于午门向南远眺
晚上九点半左右,从二号展厅看完《清明上河图》出来,正站在中轴线上。于一个夜晚站在午门城楼上,也是再新奇不过的体验。
人生不过百年,紫禁城已伫立逾六百年,《清明上河图》则已诞生超九百年,展厅里的那些青铜重器、玉玦形龙更是千年前的物件了。“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文物又何尝不是?
幸会,我们下次见!
“百年守护”大展重点文物列表(来源: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