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土大唐桃贡忙,国风古器上宅扬。平湖金海迎百客,谷里桃源话农桑。世创科技兴千业,界通物流振万邦。农源初萌七千载,谷尚伊人共富强。北京平谷,这片承载着10万年人类活动历史的壮丽大地,正迎来它的高光时刻。一起来看!
当燕山山脉的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洒在平谷盆地的万亩桃园之上,这片承载着10万年人类活动历史的农耕土地,正以“农业中关村”的崭新姿态拥抱世界。近日,2025年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在平谷成功举办,这不仅是对平谷农业发展成就的全球认可,更是中华文明农耕智慧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上宅遗址的粟的淀粉粒发现,到农业中关村的智能温室;从传统节气的物候观测,到数字农业的精准管理,平谷用10万年人类活动历史的轮回,书写了一部从土地文明到科技文明的进化史诗,在国家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征程中,铸就了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地标。
文明根系:10万年人类活动史的基因密码
平谷盆地作为华北平原与燕山山脉的过渡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在新石器时代孕育了7000年上宅文化。
早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平谷这块土地上,便有人类繁衍生息。上宅遗址中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与表面残留物上来自粟的淀粉粒,实证了北京东部地区先民从狩猎、采集至疑似出现人工培育作物的革命性变化。考古学家发现,这些石器表面的摩擦痕迹与植物淀粉粒分析显示,平谷先民或掌握了原始谷物加工技术,或许为后来华北地区开启“观天象、察物候、辨土宜”的农耕实践的开端产生了部分启发,为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农业哲学奠定了物质基础。新石器时代的上宅文化沟通燕山南北的纽带作用逐步凸显,成为中原、北方等地区不同文化碰撞交流的前沿,其文化所呈现出交融汇聚的特点从未间断,彰显中华文明其史前“满天星斗”的时代特色。
在距今7500-6000年的上宅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房屋基址,说明早在7000年前,泃河流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考古学文化已经形成,这批先民过着定居式的原始农业种植、采集、渔猎等相关生产活动,被今天的我们命名为“上宅文化”,成为了中华农耕文化历史发展的最初缩影之一。
考古学者通过对土壤剖面的孢粉分析发现,上宅文化时期平谷地区的植被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阔叶林比例下降而草本植物增加。通过环境考古学研究,新石器时期,上宅自然环境优越、水草丰美,使平谷地区成为北京早期粟作农业萌芽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上宅遗址也是国内首个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考古遗址,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认可。
上宅遗址孢粉图。
商周时期的平谷是北京地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地带之一。
根据考古发现与历史记载,商代晚期平谷地区为“蓟国”的领地,至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燕国吞并蓟国,并将都城迁至蓟城(北京市区)。考古研究显示,平谷设城可能早于汉代。如西汉时期的紻城,上限或可至西周,属于沿袭下来的古代城邑,与周边其他汉代古城址相距不过三十里,由此可见当时城址林立、社会经济比较繁荣。至汉初,据明代蒋一葵所著《长安客话》载:“平谷在盘山西,故称盘阴,本古渔阳郡地。汉初封卢绾于此,绾亡始置县。四周皆山,中则平地,因以平谷名。”而古汉语中,谷也被当作“好”和“亲近”来使用。
农耕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农人对土地与植物的亲近、与山水的和谐。民以食为天。史前旧石器时期,先民们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狩猎和采集已无法满足生存需求。于是他们逐渐从山上走下来,来到山的边缘地带,河岸高地之中,逐渐种出了谷物,开始定居和农耕,繁衍和生息,免于在山林和湖海中为采集渔猎食物而奔波劳碌、厮杀拼搏。从采集狩猎,到驯养牲畜,再到人工培植农作物,先民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文明向前迈进一大步。
文化图腾:平谷桃的千年产业进化史
在平谷农耕历史种植的长河中,桃树栽培或许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西汉《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表明当时燕国地区已形成规模化果树种植。据传说,平谷桃树的规模化栽培始于唐代,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时,曾在平谷休整期间品尝当地鲜桃,赞其“甜如蜜、脆如酥”,遂命地方官将平谷桃列为贡品,由此开启了平谷桃的贡品文化史。
明清时期,平谷桃进入专业化栽培阶段。清代乾隆年间,形成了“春赏花、夏品果、秋储蜜、冬制脯”的全产业链利用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平谷桃产业经历了从传统种植到现代产业的转型跨越。
1983年,后北宫村将全村5000多亩土地全部栽上桃树,成为平谷第一个大桃生产专业村。20世纪80年代中期,平谷提出“山区要想富,必须栽果树”“北果、南菜、中间粮”“一家一亩果园、一户一名技术员”等一系列措施,走出一条山区、半山区发展果品产业的生态富民之路,创造了“一棵桃树养活一家人”的经济奇迹。到20世纪80年代末,平谷已形成集中连片的4万亩大桃生产基地;到2000年,平谷区形成了40.8万亩的果品规模,其中大桃22万亩。经过近几十年发展历程,平谷成为拥有黄桃、白桃、蟠桃、油桃四大系列,早中晚熟三季搭配,红黄白肉三色兼具,涵盖218个品种的中国著名大桃之乡,拥有面积22万亩的世界最大桃园,除露地栽培外,还有8000亩设施桃。
2024年,平谷大桃产量超3.2亿斤。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它成为平谷连接世界的甜蜜使者。从唐代贡品到现代产业,平谷桃的千年进化史,正是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代注脚。
桃农摘桃。
创新引擎:农业中关村的破茧之路
2020年,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复《平谷区农业科技创新及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首次提出打造农业中关村。平谷这片古老的农耕土地迎来了科技创新的历史性机遇。农业中关村并非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套融合政策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政策和制度创新方面,农业中关村已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由农业农村部、北京市、平谷区国家、市、区三级联动推进,先行先试,并建立中央、市、区三级联动的农业行政服务中心。此外,制度创新也是农业中关村的核心竞争力。平谷区率先推行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打破了科研院所与田间地头的体制壁垒。全区272个行政村实现科技特派员全覆盖,这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科技专员,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二传手”。更具突破性的是平谷推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权属改革,通过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激发了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产业创新方面,平谷正积极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合成生物、智慧农业为重点,已吸引首农、拜耳等300余家创新主体入驻。与此同时,10余位院士、400余位博士到平谷当“农场主”;华北最大高效智能温室集群项目全面开工;占地1100亩的全国单体最大樱桃设施农业基地建成投产。一批示范性农业科技场景正加速落地,不断助力平谷区产业升级。
教学创新方面,平谷区已落地农业中关村学院、京瓦中心,在与中国农业大学开展教研全面合作的同时,加速建设占地近1000亩的中国农业大学新校区,未来将投资240亿元打造五区联动未来大学新生态。
科研创新方面,平谷区已落地生物种业创新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农业中关村合成生物产业园等12个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以及5个院士工作站和十余个博士后工作站,包括瓦赫宁根大学·北京农学院Ton Bisseling院士工作站1个外籍院士工作站。
关键技术转化方面,平谷已实现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高效贯通。自主研发的蛋鸡DNA芯片“凤芯壹号”打破了国外垄断;沃德系列白羽肉鸡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基因编辑抗蓝耳病猪实现了100%抗病……累计推动超百项成果转化。此外,2025年平谷区已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创新中心项目,通过“科研+产业”双轮驱动加速技术商业化。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平谷区授信100亿元支持农业高科技发展。康安利丰公司拿到了北京市第一张农业设施确权证书,并同步提供专项授信,通过办理抵押贷款,康安利丰公司已获得首批贷款资金650万元。此外,2023年起连续举办的全球农业科技峰会聚焦气候变化应对与可持续农业,累计发布20余项前沿成果。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经过三年的发展,已形成拥有吸引全球近100个国家行业顶级机构和重量级嘉宾影响力的顶级品牌,是代表中国农业走向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
近五年来,农业中关村的快速发展,正在带动平谷农业开启破茧之路,朝着“中国平谷,世界农谷”的成蝶之愿加速迈进。
全球坐标:从农耕文明到世界舞台
近日,2025年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平谷成功举办,至此连续三年的世界级盛会已使平谷稳立全球农业科技聚光灯下。

近百个国家的农业科学家、企业家与政策制定者连续三年齐聚平谷,共同探讨了“粮食安全与未来农业”“气候变化与农食系统转型”“践行大食物观,共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等关乎全球农业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命题。
大会发布的《全球农食系统国家科学与政策指南》《平谷共识》《中国农业大学神农大模型3.0》《农业中关村核心区发展2.0》《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2025创新报告》《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创新目录:推动研究成果应用于营养、可持续农业与韧性建设》《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12.3倡导团》《2025EAT—柳叶刀委员会报告》一系列国际农业成果,夯实了平谷区国际农业科技中心的时代地位。
平谷已从农耕文明走到世界舞台,成为全球农业科技新坐标。
平谷农业的国际化不仅体现在科技交流。据北京日报消息:“今年8月,成熟后极难保鲜的甜蜜水果‘平谷大桃’首次敲开国际市场的大门,260箱大桃出口新加坡,实现了北京鲜果首次批量合规出口,在新加坡,一个桃就卖到了50元,紧接着,大桃又出口到了非洲加纳,这也是中国大桃第一次去非洲”。
依托“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倡议,平谷桃产业未来将拓展建立海外种植示范基地,将中国桃树栽培技术与当地气候条件相结合,实现“中国种源、中国技术、全球生产”的产业布局。同时,通过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等“传统智慧+现代科技”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全球传播,平谷也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文化启迪。
强国担当:平谷农业的时代启示
平谷农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为中国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战略层面,平谷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与“藏粮于种”相结合,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智慧农业、培育优良品种,构建了多层次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数据显示,农业中关村建设以来,平谷区虽然农业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但通过单产提升与结构优化,农业总产值反而增长。单位面积产值的提高,生动诠释了“质量兴农”的深刻内涵。这种“以质取胜”的发展路径,打破了“粮食安全=面积保障”的传统思维,为资源约束下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在产业融合方面,平谷成功构建了“农业+”的产业生态系统。4年来,平谷区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文旅融合等综合赋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从32.9亿元提升到40.4亿元;通过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打造了“桃花节+乡村旅游”的文旅融合模式,提升了区域吸引力,2024年接待游客超7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50亿元;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培育了“直播销售”“云认养”等新业态,助力全区网络消费升级发展,2024年社会消费品网络零售额达105.4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2.9%。
这种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使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转变,实现了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
文化引领是平谷农业发展的灵魂所在。平谷始终将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成了上宅文化陈列馆、大桃文化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载体,开展了“农耕文化进校园”“非遗技艺传承”等系列活动,使传统农耕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尤为可贵的是,平谷将“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融入现代农业发展,通过推广绿色农业、循环农业模式,形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这种“文化为魂、科技为翼、生态为基”的发展理念,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了精神动力。
当上宅文化遗址的石磨盘与智能温室的传感器在平谷大地上完成文明对话,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农业技术的进步,更是一种文明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在这个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交汇、东方智慧与西方科技碰撞的新时代,平谷将继续怀揣对土地的敬畏、对创新的执着、对世界的开放,在农业强国的征程上,书写更多属于中国、属于世界的辉煌篇章。
作者:孟祥龙,华略智库农业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