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的关键节点,食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仍是驱动社会稳定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从国家战略到百姓餐桌,食品行业正经历从传统生产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型的深刻变革,承载着端稳中国饭碗、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使命。
近日,家庭食品创新企业十月稻田联合创始人王兵做客新华社客户端,与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乡村振兴专家张红宇教授一道,围绕“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食品行业升级、端稳中国饭碗”的主题开展深度对话,分享了十月稻田的创新实践与产业思考,为消费品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塑产业生态
作为深耕家庭食品领域的实干型企业领袖,王兵聚焦粮食行业“环节多”与“损耗大”、“效率低”核心痛点,讲解了十月稻田的全链路创新。
据介绍,针对东北大米“一年一季、鲜度为王”的特点,十月稻田在各大产业基地搭建低温存储仓,对新鲜收割的稻谷实行带壳储存,通过科学质检、智能温控、科技防虫等技术,让粮食仓储实现“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在生产端,依托数智化系统实现订单式生产,中控室一名技术员即可操作所有大米加工设备,不仅大幅提升稻谷加工效率,更有效降低全链路粮食损耗。
目前,十月稻田已布局六大优质粮食产区,构建起覆盖全国的仓储物流网络,形成从采购、订单化生产、仓储,到物流、销售的全链路精细化管控。这一“产地直达餐桌”的高效体系,不仅保障了产品的高效流通,也让消费者便捷享受到更优质、更新鲜的家庭食品。

洞察消费需求,构建“主食+休食”版图
随着消费理念从“吃饱”转向“吃好”,健康化与场景化成为家庭食品领域的重要趋势。王兵表示,老百姓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企业创新必须围绕用户真实需求展开,推动从“提供产品”向“提供解决方案”转型。
以玉米为例,十月稻田突破其传统粗粮定位,针对“全民体重管理”与“优质碳水”需求,开发出玉米棒、玉米段、玉米粒等多形态产品,使其成为覆盖健身、办公、户外等多种场景的“全场景休闲零食”。据了解,十月稻田在五常、南宁等地建立了四个玉米专属基地,带动了产业链协同发展。在大米品类中,则通过小规格真空包装与家庭量贩装的不同设计,精准匹配“一人食”与“家庭餐桌”的差异化需求。
助力乡村振兴,绘就共赢共享图景
作为连接“农田”与“餐桌”的桥梁,十月稻田通过市场化合作,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根据公开资料,2022年十月稻田参与的沈阳“新民大米快递+”项目,直接拉动当地大米产值超2亿元,新增就业约800人,获评“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2020至2024年,企业累计采购原粮超140亿元,以订单农业链接数万农户;在沈阳工厂,80%员工来自本地农民,经系统培训转型为产业工人后,单个家庭年均增收可达10万多元,实现“田间种粮、仓边就业”的双重收益。
“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最终要落脚于老百姓的美好生活。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让农业更有奔头,让农民增加更多收益。”王兵表示,十月稻田将持续深化“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一方面提升产品品质,为消费者提供更健康的膳食选择;另一方面秉持“以实促进”理念,发挥区域龙头企业作用,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通优质农产品上行通道,让产业链每个环节都能共享发展成果。

2025年10月,《证券市场周刊》主办的“水晶球奖”榜单揭晓,十月稻田凭借出色表现获得“2025年度上市公司ESG水晶球奖”。同时,王兵以敏锐的洞察力、持续的创新力及卓越的领导力,被评为“2025年度上市公司最佳董事长”。
一直以来,十月稻田始终坚持创新发展,构建起“市场导向+效率核心+品牌牵引”的战略路径。未来,相信十月稻田将继续以新质生产力为笔墨,为更多家庭带来香香香的中国味。